中國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歷史。
在長江三角洲,考古工作者在對上海青浦的淞澤文化、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層的發掘時發現,在我們的先民食用的廢棄物中,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。
這表明中國人吃蟹的歷史十分悠久,而西歐、北美的一些國家至今還不敢吃河蟹。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澱,人們發現,在中國三個地區生長的河蟹品質最好,即中國有三大名蟹:地處蘇皖兩省的古丹陽大澤河蟹——花津蟹;河北白洋澱河蟹——勝芳蟹;江蘇陽澄湖河蟹——陽澄湖大閘蟹名字的來源。
歷史上,古丹陽大澤包括:丹陽湖、石臼湖、固城湖、南漪湖以及周邊地區一大片低窪濕地,面積近300萬畝(15畝=1 公頃,下同)。這塊濕地橫跨蘇南和皖南,呈三角形號稱河蟹“金三角”。在這三大名蟹中,歷史最悠久的要數古丹陽大澤的“花津蟹”。吃大閘蟹是一種季節性的享受,唐代詩人李白曾贊道:“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萊。且須飲美酒,乘月醉高臺”,饕客們怎可錯過這個大快朵頤的好時機,這不吃大閘蟹的季節又到了!
俗語說:“秋風起,蟹腳癢,九月圓臍十月尖”。九月要食雌蟹,這時雌蟹黃滿肉厚;十月要吃雄蟹,這時雄蟹蟹臍呈尖形,膏足肉堅,有關大閘蟹的飲食文化又成為了大家的話題事有湊巧吳家設蟹宴,方還亦在座,包笑天作了有關"大閘蟹"名稱的解釋:"閘字不錯,凡捕蟹者,他們在港灣間,必設一閘,以竹編成。夜來隔閘,置一燈火,蟹見火光,即爬上竹閘,即在閘上一一捕之,甚為便捷,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" 。竹閘就是竹籪,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,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。又因產自陽澄湖,故名陽澄湖大閘蟹。
歷史上,古丹陽大澤包括:丹陽湖、石臼湖、固城湖、南漪湖以及周邊地區一大片低窪濕地,面積近300萬畝(15畝=1 公頃,下同)。這塊濕地橫跨蘇南和皖南,呈三角形號稱河蟹“金三角”。在這三大名蟹中,歷史最悠久的要數古丹陽大澤的“花津蟹”。吃大閘蟹是一種季節性的享受,唐代詩人李白曾贊道:“蟹螯即金液,糟丘是蓬萊。且須飲美酒,乘月醉高臺”,饕客們怎可錯過這個大快朵頤的好時機,這不吃大閘蟹的季節又到了!
俗語說:“秋風起,蟹腳癢,九月圓臍十月尖”。九月要食雌蟹,這時雌蟹黃滿肉厚;十月要吃雄蟹,這時雄蟹蟹臍呈尖形,膏足肉堅,有關大閘蟹的飲食文化又成為了大家的話題
一是青背,蟹殼成青泥色,平滑而有光澤;
二是白肚,貼泥的臍腹甲殼,晶瑩潔白,無墨色斑點;
三是黃毛,蟹腿的毛長而呈黃色,根根挺拔;
四是金爪,蟹爪金黃,堅實有力,放在玻璃板上,八足挺立,雙螯騰空,臍背隆起,威風凜凜。
肉質肥嫩鮮美。就在離開陽澄湖數公里的雉城湖,湖蟹產量多,但受海潮影響,肚不白,毛微黑,肉質遠不如陽澄湖蟹好吃。同一境域的湖蟹,尚且不能相比,其它地區的螃蟹,更是大為遜色了。
因農曆九月過後雄蟹性腺成熟好,滋味營養最佳。一般肚臍圓形的為雌蟹,肚臍尖形的為雄蟹。看活力將蟹翻轉身來,能迅速用蟹足彈轉翻回的,說明活力強;不能翻回的,活力差,存放的時間不能長。也可通過其『橫行』來觀察,爬行時肚腹離地者就是好貨。當然,其蟹足均被綁住,那就不在此列了。不過,還可看蟹是否反應靈敏,若用手或枝條觸動其眼睛旁邊時,眼珠子會靈活閃動,反應敏捷,或者會『口噴白泡』者,還是夠生猛和新鮮的。陽澄湖蟹,歷來被稱為蟹中之冠。
風光旖旎的陽澄湖畔,是江蘇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。一作陽城湖。“清水大閘蟹”著名產地。
陽澄湖湖面開闊,是陽澄湖大閘蟹生長的理想之地。
古醫書記載:“凡柿同蟹食,令人腹作蟹瀉。”原來蟹含豐富的蛋白質,而柿
這與陽澄湖的特殊生態環境有關。水域百里方圓,碧波蕩漾,水質清淳如鏡,水淺底硬,水草豐茂,延伸寬闊,氣候得宜,正是螃蟹定居生長最理想的水晶宮。所以,陽澄湖蟹的形態和肉質,在螃蟹家族中,大大的與眾不同。形態有四大特徵:一是青背,蟹殼呈青灰色,平滑而有光澤;二是白肚,貼泥的肚臍、甲殼晶,瑩潔白,沒有黑色。
子的鞣酸很多,兩者同吃會凝固成硬化。此外,蟹和柿都屬寒涼之物,同時進食過量容易引致不適。使人出現腹痛、嘔吐等症狀,也就是常說的“胃柿團症”。大閘蟹的煮經和掰技 飼養大閘蟹的水質十分講究,過去廣東一直從洪澤湖進大閘蟹,每年六、七月先付錢,深秋再隔天運到廣東。後來因洪澤湖水污染嚴重,才轉移到了陽澄湖,但數量不多。大閘蟹有九雌十雄之目,謂九月團臍佳,十月尖臍佳,只要合節令,辨雌雄,受騙就不會太深。 大閘蟹一定要煮(在吳語中“閘”與“煮”又同音),用此來保證蟹的水分,不是一般的隔水蒸,折蟹粉的大閘蟹必須用冷水煮,否則蟹被燙而掙扎,八腳必先落,蟹黃必定流失。原只大閘蟹必須捆紮好放入開水中煮(樓面慣稱“原只蒸”實屬外行話),當然,最好在開水中放少許薑蔥、紫蘇和老酒。煮熟的大閘蟹掰開蟹蓋不蘸醋,用舌尖輕觸蟹肉,略覺甜味,即是好蟹。吃大閘蟹比吃蛇碌更講究吃相和吃技,最經典的吃法當然還數“吃完一隻蟹仍然是一隻蟹”。先吃蟹蓋,然後將蟹掰開。順著絲縷吃蟹肉,將蟹肚部分的殼全部扔進蟹蓋。
蟹腳、蟹鉗最難吃,必須吃完後分兩邊按次排好,最後將蟹『肚臍』蓋在蟹蓋上翻身放在蟹腳中間———於是又是一隻完完整整的大閘蟹。古人是怕蟹的外形而不敢吃蟹的。蟹是一種甲殼類動物,從幼苗成長為成年蟹,大概要經過十幾次的脫殼,於是被寫作蟹(解,是解脫的意思)。
太湖蟹一般淨重200-250克左右,肉質細膩,營養豐富,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脂肪、鈣、磷、鐵、維生素A、核黃素、硫胺素等。
藥用價值甚高,能散淤血,舒筋接骨,解毒,蟹爪還有催產下胎之功能。『秋盡江南蟹正肥』中秋以後,太湖螃蟹性腺成熟,正是賞菊食蟹的好時節,歷來吃蟹有“九雌十雄”的習慣。這時的太湖螃蟹,油足肉緊,煮熟後雌的殼內呈桔紅色的『蟹黃』,雄的殼內呈半透明乳白色的『蟹膏』。
太湖地區有炸蟹習俗。『湖蟹乘潮上籪,漁者捕得之,擔入城市,居人買以相饋貺,或宴客佐酒。有九雌十雄之曰,謂九月團臍佳,十月尖臍佳也』。
『蟹味上桌百味淡』,即指吃過蟹後再吃任何其它菜肴,便會覺得如同嚼蠟一般淡而無味。
吃太湖蟹既是品嘗佳味,又是一種藝術享受,歷代文人為之吟詩、著文、繪畫甚多。
曹雪芹在《紅樓夢》中,描寫大觀園內食蟹吟詩的熱鬧情景:“持螯更喜桂陰涼,潑醋搗薑興欲狂”,逼真地道出了吃蟹的最好季節和方法。
不會吃大閘蟹的人,是連殼帶肉一口咬下去,嘩啦嘩啦幾下然後再連殼帶肉吐出來。這樣一來,一隻大閘蟹總要糟踏掉三四成肉。
有些人吃大閘蟹,先掀起大閘蟹殼直奔大閘蟹膏,然後再拗開大閘蟹身分成兩邊,吃完一邊又一邊,最後吃大閘蟹鉗、大閘蟹爪。這樣吃也有些不妥。採訪了那麼多地方,大廚們都一致推薦『先吃腳後吃黃』的順序。
而很多經驗老到的食客也都知道吃大閘蟹的最佳方法是先吃鉗、爪,這時大閘蟹蓋未揭,
一位中餐廚師長告訴說:『吃過爪、鉗後,再掀起大閘蟹蓋,享用大閘蟹膏或黃,再吃大閘蟹肉,一點都不浪費,且這樣不會走掉熱氣。』
『圖解陽澄湖大閘蟹吃法10步驟』
1.
剪掉大閘蟹的八隻腳,包括兩隻大鉗,放涼後其中的肉會自動與蟹殼分開,很容易被捅出甚至是被吸出,因此要留待最後來吃;
2.
將蟹掩(即蟹肚臍部分的一小塊蓋,公蟹母蟹形狀不同)去掉,順勢揭開蟹蓋;
3.
先吃蟹蓋部分,用小勺把中間的蟹胃部分舀出,輕輕將外面包裹著的蟹黃吮乾淨。注意,不要吮破中間那個呈三角錐形的蟹胃,應將其丟棄;
4.
吃完蟹蓋輪到蟹身,先用剪刀將多餘的蟹腳、蟹嘴和蟹肺剪掉;
5.
用勺柄將蟹身中間一個呈六角形的片狀物挑出來,那是蟹心部分,丟棄;
6.
用小勺舀點醋淋在蟹身上,然後把蟹身的蟹黃蟹膏吃乾淨;
7.
把蟹身掰成兩半,此時可見成絲狀的蟹肉。
只要順著蟹腳來撕,就可以將蟹肉拆出。吃乾淨的蟹殼是完整呈半透明狀的;
8.
用剪刀把蟹腿剪成三截,最末一節蟹腳尖可充當工具。
先用蟹腳尖細的那一頭把蟹腿中段的肉捅出來,再用蟹腳尖粗的那一頭把蟹腿前段的肉捅出來;
9.
將蟹鉗分成三段,前兩段都可將蟹殼直接剪開,用勺舀出肉。
最後的那只鉗子,技巧是剪開兩邊,然後用手往相反的方向掰兩隻鉗腳,鉗殼就完整地分開了
10.
以此吃法吃出來的蟹殼,雖未必能完整地拼回一隻蟹的形狀來,卻也鋪陳得條理分明,絲肉不剩。
吃完蟹殼洗一洗手,再喝上一杯暖融融的薑茶,一頓飯的時間就吃一隻大閘蟹,也覺得酒足飯飽了